所谓清朝时期的“封禁”政策,就是限制汉蒙、朝鲜族人等到禁区,从事猎采、耕作等活动,也就是后期的“柳条边”政策的扩大化开始。始作俑者“皇太极”在天命年间(元年年~末年年),为禁止朝鲜人入禁区采猎、耕种定居,践踏祖地而设,那时范围较小,在威远堡(现辽宁开原)边门外、鸭绿江以西长百山西南一带,主要是设围场、参山和松子官山。

柳条边示意图(资料图)

“柳条边”政策是指从顺治起,比他爹“努尔哈赤”范围还大的一项围禁圈地的工程,用土堆成宽三尺,高三尺的堤,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,株条粗4寸,高6尺,埋入土内2尺,外剩4尺,再用绳子连结横条柳枝,即所谓“插柳结绳”,土堤外侧,是一道上宽8尺,下宽5尺,深8尺的边土壕,如此浩大工程,以威远堡边门(今辽宁开原)为遥望点,即“人”字形交叉点处,西段老边,将威远堡以西地区划作南北“两边”,东段老边将威远堡以东地区划作南北“两边”,威远堡以北地区作东西“两边”,共计“六边”,在位五年的顺治死后,由儿子“康熙”接着圈,再原来的基础上又建起了“新边”,老边和新边加起来,也就是西起自长城,东到船厂(今吉林市吉县境内),北至威远堡(今辽宁开原),南至凤凰山(今辽宁凤城),设边门二十一座,边门与边门之间距离不等,设有不等的边台,整个柳条边上共设台座,“台”多为撮土而堆成的土台,供八旗兵巡逻、瞭望之用,每个边台设台丁至名,台长是“由汉人入籍人充之”,种地免税,俗称“边台人”,修筑柳条边多是反清抗清及“逃人”劳获罪被流徏的“犯人”挖壕沟及修筑土堤等,全长余里,历时近四十多年才完工,隶属于盛京(今沈阳)将军管辖。是那时东北地区的盛京(沈阳)、宁古塔(现今黑龙江宁安县内)、内蒙古等三个行政区域的分界线。

现今柳木边遗址

这种国中之国,家中之家式的统治方式,极大地阻碍和影响了当时的经济、文化、内外交流的建设,造成东北地区长期荒芜空虚,也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狭隘、偏见的战略眼光。为什么统治者下这么大力气要“封禁”呢?也是人们探索的根本原因:

柳条边详细图(资料图)

其实这都跟满人的生活习惯有关,因他们是“渔猎”民族,我们不妨分析一下:

一个民族的饮食主要源自其所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,满族祖先生活在东北地区,发源地一赫图阿拉城,即现在新宾满族自治县,位于长白山脉下,长白山物产丰富,如东北三宝人参、鹿茸、貂皮,除此之外,还有长白山椴树密、野生灵芝、大白山雪哈、黑木耳、野生棒蘑、不老草、熊胆、蕨菜、猴头菌、松茸、松籽、山核桃、党参、天麻、五味子、黄芪、刺五加、刺参等特产。

长白山风光

我们看一下有记载的贡品资料,只是盛京将军每年向皇室“贡鲜”三次的一次,单名录:鲜鹿尾20盘、鲜鹿舌20个、鲜鹿肋条28块、鲜鹿发尔什38块、鹿大肠和肠各12根、鹿肚10个、鹿肝肺4份、汤鹿4只、汤鹿肉7块、晒鹿肉30块、野鸡只、东鸭60只、拆件麅4只、雹肠12根、樟子40只、树鸡40只、各种鱼尾、山韭菜、虎斑雕副等。另外,黑龙江的大鳇鱼、东珠等都是上等贡品,这些是贡给皇帝的一次清单,那些清朝的王爷贝勒们呢?因此,每年的需求量是很大的。“渔猎”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。“渔猎”和“游牧”还不同,“渔猎”是靠打“猎”打“渔”为生,而“游牧”是以在草原上放牧为主。满人就是“渔猎”民族,这些是他们祖传的饮食习惯,但大山里的物产是有数的,只有他们有资格亨用,这是“封禁”的主要原因。

长白山风光

清入关初期,全国人口五千万左右,太大的流动性没有发生,那时的人们也不可能到关外去谋生。犹此可见,清制订的“封禁”政策,主要是他们的食物来源,针对性不言而喻了,到年清朝未年,“道光”时代,全国人口近4亿多人,内地生存压力过大,至咸丰和光绪时,朝廷税收捉襟见肘,八旗子弟,乃世袭制,游手好闲,好逸恶劳,凭借祖宗的功劳,靠领官府工资生活,更加重了朝延负担,由于长期的“封禁”,形成东北地区边防虚空,让西方列强看到有机可乘,内忧外患,错综复杂的矛盾,让清府政解禁了近年的“封禁”政策。

长白山风光

如上所述,可以看出,至清朝未年东北地区的原始资源基本完整,日本占东北不到14年的时间,资源掠夺只是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和牡丹江地区左右的林区,大、小兴安岭保存原始状态,长白山林区基本原始状态,因此,从另一方面说,清代近二百多年的“封禁”政策,给当代人是受益非浅的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xiongdane.com/xdjb/10801.html